改變孩子,是否應該從改變大人做起




2010/10/12 13:37


 


 


@米媽
下列何者是三合院稻埕的主要功能?1晒稻穀2擺放神桌3吃飯4飼養牛、豬。
逸仔的答案是(3)「吃飯」,這真的是一個大大的驚訝。
  我喜歡分享孩子寫考卷所發生的一些小故事。一般而言,上學後的孩子,當他們拿著期中、期末考卷回家時,父母的第一個反應多數是看孩子得了幾分,拿了什麼樣的成績。而我,喜歡看學校老師的出題,喜歡研究孩子答案背後的動機。
  當我看見孩子寫錯時,我並不會急著修正,我總會先問上一句:「這是你想出來的答案嗎?不清楚的搞懂了嗎?」

  記得昕仔有一次拿回考卷,考卷上的問題很有趣,題目是: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帶給你的啟發是(1……2……3……4)她很可憐。
  當時昕仔直覺的寫下答案(4)。當然,這是錯誤的答案。
  當我看見這有趣的答案時,我頑皮的笑著。孩子覺得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冬中,沒有爸爸媽媽的照顧,並且凍死在下雪的冬天裡,直覺上確實會覺得小女孩很可憐。於是,我相信,當昕仔的班上同學需要幫助時,我知道孩子不會袖手旁觀。
  逸仔則是在一個生活問答題中答了一個更有趣的答案。
  下列何者是三合院稻埕的主要功能?(1)曬稻穀(2)擺放神桌(3)吃飯(4)飼養牛、豬。
  逸仔的答案是(3)「吃飯」,這真的是一個大大的驚訝。
  我想著:「吃飯?這是哪門子的答案啊?」
  逸仔卻一副理所當然的說著:「媽咪,我覺得這題目不合理耶?」
  「嗯,我想知道你為何選了一個讓我最訝異的答案,我真的很好奇耶。」
  「因為,三合院稻埕不只可以吃飯,還可以曬棉被、停放車子、曬稻穀……怎麼答案會只有晒稻穀呢?」充滿自信的逸仔,訴說這疑問時,像是一副隔天要找老師好好請教的表情。
  我努力地想著,題目問的是「主要」的功能,那麼次要的可能不算是答案吧?但是,因為我們目前生活的實際體驗,農村的三合院是多功能的,也實在很難用單一選項來選擇答案。
  我除了對於逸仔的思考方式感到新鮮以外,我其實更好奇她是在如何「掙扎」的心情下,選了「吃飯」這個有趣卻很實際的答案。
  逸仔天真地笑著說,有一次我們開車經過一處三合院的民舍,屋主興高采烈的在中庭辦起了流水席,熱鬧的場面讓我們覺得可以與家人、親戚、鄰居同樂,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。
  原來,可以與他人「分享」生活空間所帶來人與人相處的歡樂,是孩子心目中的愉悅與理想。
  逸仔說:「三合院根本就是豪宅,可以做好多好多的事情……」我發現,在孩子的心目中,豪華與美麗的定義竟與大人如此不同!
  對我而言,去觀看選擇答案背後的動機,真的是精采極了。
  「考卷的背面,比正面更精采」是我在孩子的考試卷中發現的樂趣。


 



  有一段時間,昕仔很堅持「1」加「0」等於「10」,當時堅持這個理由的他,表情真的很可愛。
  如果我是一個問「1」加「0」只會等於「1」的媽媽,對於這樣的答案,應該是「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啊?」的責罵或表情。
  那表情將是來自我思考的僵化,反射性的將答案以機械性的方式計算出的結果。
當時的我,因為對於孩子想法的好奇,也因孩子有勇氣的分享,讓我成為了一個欣賞孩子的母親。
  昕仔當時用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告訴我:「媽咪,你看……1加上0,明明看起來就是10啊!」說真的,這個答案讓我覺得真是驚奇,我真想拍手稱讚他,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待數學。
  我曾想,還好當時我鼓勵他將想法說出來,否則,若單一只從答案對錯中判斷,未來,他將不會與我分享更多有趣的問題。
  原來,昕仔不是挑釁,也不是惡意,他是在「做研究」,而不是搗蛋。
  透過孩子的考卷,我得到一種再學習的機會,也因著理解他們的困難,我也得到一些成長。
  對於成績,我採取的並不是一種輕率的態度,而是少了拘謹與緊張,多了一份從容與自信。我知道,孩子的答案不是不明就裡。
  如果我們只懂得走直角,那麼孩子是否只會追隨我們走直角,而不懂圓弧線?
  大人如果沒有先解放自己的思考,孩子的想像力要如何解放呢?
  改變孩子,是否應該從改變大人做起?
  請試著去想想,孩子為何會給予不一樣的答案。
  這些問題,都是我在育兒過程中,反覆思考後對自己的提問。
  即便孩子「沒有答案」,但思考過程中的分享,對父母以及孩子來說,都是思想上的一種自由,一種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養。
  你曾經試過用顏料調整吹泡泡的顏色嗎?這也許只是因著孩子無聊產生的遊戲。逸仔與昕仔並沒有太多時髦的玩具,但正因為沒有太多的物質,所以他們必須動點腦筋,想想怎麼玩才不會無聊。
  於是家裡的顏料不只是用在畫畫塗鴉,兩個孩子為了想讓泡泡的遊戲更有趣,所以將顏料調在混著洗衣粉與洗碗精的泡泡水裡。在有限的三種顏料,紅、藍、黃當中,紅加黃等於綠,紅加藍等於紫……沒想到,顏色的領域被擴充了。
  我對創意的學習不只是來自看得見的有形物體,即便是搞笑與無厘頭的言語,都讓我們覺得生活中充滿著樂趣。
  逸仔曾問我:「媽咪,大家常說耳熟能詳,對於熟悉的東西耳朵可以很熟,那鼻子呢?有沒有鼻熟的字義啊?」
  當時聽見這個問題的我,腦海裡只浮現「仰人鼻息」的字眼,我從沒聯想過「鼻熟」,但這是一個多麼有趣的字眼。
  我問逸仔:「你是不是想知道或表達什麼呢?」
  逸仔用鬼靈精怪的表情說著:「因為我們都必須背誦古代人所寫下的成語,但我們都沒有創造自己的成語,而以後的人還是學古代人的成語,所以我們會被忘記。」
  「所以,我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形容詞。」
  我在一旁想著,這孩子真是好大的口氣。但是,這是一個多麼富有歷史意義的思考,從古代想到現代,從現代想到未來……
  孩子的創意也許違反常理,但大人的我們應該先以欣賞的角度代替責罵,否則,孩子的想像力只會不斷被扼殺。


 





  回想起孩子剛上小學時,孩子的導師曾經問我,多數的家長都希望孩子的作業成績優良,因此都會在孩子完成作業時,仔細檢查。只是,在我孩子的作業本上似乎沒有滿分的紀錄。
  我約略知道老師的疑惑,我趕忙解釋:「其實,我每一次都會幫孩子檢查作業,但發現錯誤時,我不予以改正,是因著另一種考量。我考慮著,孩子不理解的地方可能是他聽不懂老師的解說。如果孩子不懂,班上的孩子們也可能不懂……
  現在多數的孩子都上安親班,預先的教學常常取代學校的教學……我覺得這是一種不太好的循環,因為老師可能無法知道班上孩子的學習與疑問。
  我並非是幫孩子的錯誤找藉口,但是,我希望孩子是真實的理解老師上課的解說……我對分數不在意,關於這一點,我與孩子已先行溝通好,他們知道真正的學習是在腦袋裡的累積,而不只是考卷與獎狀的爭取。
  老師訝異著我的想法,告訴我現在很少有父母親會這樣看待孩子的學習。特別現在是一個面臨強大競爭力與少子化的社會,許多父母為了成績的多一分、少一分斤斤計較,也讓孩子們承受著許多壓力。
  我也坦承,因為我教學的環境有著這樣的問題,所以對於能理解我的教育觀,與包容我孩子特別的學習方法的老師們,我感謝與獻上誠摯的敬意。

  過去工業時代的填鴨教育,將所有學習的東西分成一塊塊教科書與敎學計畫;現實世界的情況被簡化,而學生則是乖乖的死背活記。
  這樣的教育系統假設了一個有效的教育流程,能將知識一塊塊地裝進學生腦袋,像是一間有效率的工廠生產線一樣。
  ,讓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寫題庫與記憶,但卻沒有時間讓學生思考與培養興趣,甚至,對於老師教的知識沒有任何的提問。
  而我對教育的認知是:學習本能是來自於孩子的個性、好奇心與興趣。我相信,當你喜愛可以專心投入的事物,那麼一切的學習都會變得很有樂趣。孩子們會因著想達成目標,而願意忍耐與克服不喜愛的事物,這一點,不需要強迫他們,他們也會認真。
  十年前,我們所受的知識傳遞與教育,未必在現在的社會能有效運用,更何況去假設未來的需求?以教育的角度來考量,學習態度的養成比學習成果更重要;給予孩子們學習的動機,遠比給予知識的填充還重要。
  透過主動探索與嘗試,孩子對於學習的自我承諾會持續比較久,也因此堅持度比較高。

  我在雜誌上看見一篇報導,有一位來自台灣的高材生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讀,他在受訪時表示:「我在麻省學到對自己誠實。在台灣這個文憑至上的社會,最大的阻力是父母。」
  這個觀點表達了台灣多數的學生,依循著父母的期待、師長對成績的期望而做了選擇。
  其實,如果父母能拋開自我成長的拘束,填鴨教育的包袱與人們的成見,會發現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可能性。也許,父母應試著幫助孩子走出校園外的天空,創造機會與氛圍,喚醒不一樣的學習,還有內心那位曾經被限制住的自己。
  曾閱讀一本關於釀酒的書,書中說:「釀酒的人總是想很多,他們總是在每個細節中思考著『這樣夠了嗎?』他們花上一輩子得到的不是答案,但他們知道釀酒的工作不可能有停下來的一天。麥芽,沈睡在橡木桶中,經過漫長的歲月,隨著環境悄然的變化,在季節的變遷、溫度的高低循環裡,有些東西逐漸消失,卻也有些東西逐漸展現。
  「這些珍貴的麥芽所釀成的原酒,在釀酒的酒莊裡,結實成一點一滴,累積的淳厚香氣。」
  釀酒人都知道,當風、土、水和人都具備時,其他的,就交給時間吧 !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資料來自 facekoo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  謝謝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贏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